刘某,女,51岁,农民。2015年11月7日初诊。
反复颜面部浮肿2年余。患者2年前因感冒后出现颜面及四肢浮肿,在某人民医院诊断为“肾病综合征”,给予口服激素等治疗后,症状得到控制,但后稍劳累或感冒则复发。刻诊:面浮肢肿,怕冷恶风,腰困腿软,头昏头胀,神困疲乏,纳呆乏味,大便干,小便少而泡沫多。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尿常规示:尿蛋白(+++)。血压:150/93mmHg。
辨证:肝肾不足,风邪外受。
治法:滋补肝肾,祛风散邪。
主方:六味地黄汤。
黄芪30g,益母草15g,山楂15g,紫苏梗12g,蝉蜕12g,生地黄18g,山药18g,茯苓30g,泽泻10g,牡丹皮10g,山茱萸15g,菟丝子15g。9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15年11月18日二诊:患者诉服用药物6剂后,面浮肢肿则消失,但仍腰困腿软,头昏胀痛,纳食可,夜间休息一般,大小便正常。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尿常规示:尿蛋白(++)。血压:125/77mmHg。
辨证:风邪去,肝肾不足。
治法:滋补肝肾,潜阳止昏。
主方:六味地黄汤。
天麻18g,钩藤30g,枸杞子18g,菊花18g,生地黄18g,山药18g,茯苓18g,泽泻10g,牡丹皮10g,山茱萸15g,珍珠母(包,先煎)18g。6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15年11月19日三诊:患者诉昨日劳累后出现颜面部轻微浮肿,伴有面部发热,稍咳嗽,仍腰困,精神较前转佳,舌质淡,苔白腻微黄而厚,脉沉弦。
辨证:肝肾不足,气血虚弱。
治法:滋补肝肾,祛风养血。
主方:六味地黄汤。
金银花18g,杏仁15g,桑叶18g,蝉蜕12g,益母草15g,苏叶12g,生地黄18g,山药18g,茯苓18g,泽泻10g,牡丹皮10g,山茱萸15g,鸡血藤30g,白茅根30g,冬瓜子30g,夏枯草30g。6剂,每日1剂,水煎服。
2月后患者介绍他人到杨老处就诊,诉服用三诊方12剂后,症状消失,复查尿常规,提示白蛋白(-),嘱避免风寒,饮食清淡。告愈。
按语:现代医学认为,糖皮质激素是治疗肾病综合征的首选药物,能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免疫反应和醛固酮及抗利尿等激素的分泌,影响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等综合作用,有助于利尿、消除尿蛋白,同时还能稳定溶酶体膜、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所以能减少尿蛋白的漏出。
本例患者,虽给予口服激素等治疗,症状得到控制,但后稍劳累或感冒则复发,就诊时面浮肢肿,怕冷恶风,为久病卫表不固之气虚所致,属于标实,故给予紫苏梗理气解表,蝉蜕疏风解表,黄芪益气解表。患者腰困腿软,头昏头胀,为肝肾不足所致,《灵枢·海论》“脑为髓之海”,又“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暄冒”,属于本虚,故给予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菟丝子、山茱萸温补肝肾,收敛精气;山药健脾益阴兼能固精;泽泻清泄肾火,以防生地黄的滋腻;牡丹皮清泻肝火,并制山茱萸的温涩;大剂量茯苓,一则健脾,一则利湿,同时淡渗脾湿使山药补而不滞。血不利则为水,故给予黄芪、益母草、山楂益气活血,祛浊利水。
二诊时患者面浮肢肿则消失,但仍腰困腿软,头昏胀痛,考虑为肝肾不足所致,也就是本虚所致,《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于六味地黄汤的基础上加天麻、钩藤、珍珠母镇肝祛风止眩;加枸杞子、菊花清补肝肾。
三诊时患者因劳累后出现颜面部轻微浮肿,伴有面部发热,为劳而耗气,气虚发热所致,同时患者稍咳嗽,此时不能补益,补益则助邪,需要缓补,故在六味地黄汤的基础上,给予金银花清热解毒,杏仁开宣肺气,桑叶、蝉蜕、苏叶祛风解表,夏枯草清肝泄热;同时予以益母草、鸡血藤、白茅根活血利水;患者苔白腻微黄而厚,故予以冬瓜子化湿开中。组方环环相扣,用药得力,故收效甚佳。
(于铃凤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