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

  地址:重庆市垫江县桂溪街道工农路502号

  急救电话:023-74522999、办公电话:74512338

杨廉方老中医治疗复发性口疮经验探析
来源: | 作者:djxzyy | 发布时间: 2018-07-18 | 1964 次浏览 | 分享到:

   摘要:杨廉方老中医在治疗口疮方面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他提出明确病机,辨别虚实,注重脏腑侧重的治疗思路;同时强调虚实为纲,脏腑为目,细化辨证论治。并附验案一例以供参考。

关键词:口疮;名医经验;杨廉方

复发性口腔溃疡是以口腔黏膜发生局限而浅表的溃烂为特征的口腔疾病,亦称阿弗他性口炎。临床表现为口腔粘膜反复出现孤立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浅表性溃疡,局部灼热疼痛,常反复发作,具有周期性、复发性、自限性的特征,一般7—10d可愈合,主要发生在口腔粘膜、颊粘膜、舌、唇等部位。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免疫功能低下、细菌或病毒感染、代谢障碍、维生素缺乏、内分泌异常、消化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中医学将其归属于口疮、口糜范畴。

    杨廉方系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全国著名中医内科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导师,从事临床工作五十余年,在治疗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方面颇有心得,笔者有幸随师侍诊,现将其治疗复发性口疮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 明确病机,辨别虚实,注重脏腑侧重

中医学认为,口糜多因饮食、情志、劳倦、久病不愈等因素所致。《齐氏医案·口疮》曰:“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遍所致,当分辨阴阳虚实寒热而治之。”反应出其病因病机有虚实两端。具体而言,实端者,往往由于吸烟、嗜酒、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思虑过度,郁积化热,导致心脾火热上炎,灼蒸于口而成,或脾胃损失,脾湿上犯所致。《素问·气厥篇》曰:“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诸病源候论·口舌疮候》云:“心气通于舌,脾气通与口,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圣济总录》曰:“心脾有热,气冲上焦,重发口舌作疮也”虚端者,往往由于思虑劳倦,心阴暗耗,或热病后期,阴分受伤,阴虚则火旺,上炎于口而发;或劳倦、久病等致脾胃中气受损,或口疮日久,灼阴耗气,脾胃气虚而发。《杂病源流犀烛·口齿舌病源流》曰:“中焦气不足,虚火上泛亦口糜;服凉药不效,阴亏水泛亦口糜;内热亦口糜。”关于其部位,口糜病变部位虽在口腔,而人体诸经皆会于口,脾开窍于口,上唇属脾,下唇属肾,心开窍于舌,舌为心苗,舌尖属心肺,舌边缘属肝胆,舌根属肾,肾脉连咽系于舌本,肝脉下颊环唇连舌本,舌中央属脾胃,腮﹑颊﹑牙龈属胃。因此,其心肝脾肺肾五脏功能失调,均可导致口糜的发生。

2 虚实为纲,脏腑为目,细化辨证论治

杨老中医通过五十余年的摸索,提出虚实为纲,脏腑为目的辨证思路,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实者多为心火、胃火所致;虚者多为阴虚、虚火上炎所致;虚实夹杂者多为脾虚夹湿、肾虚夹热等。

2.1 实证口糜

2.1.1 心火上炎证

此类口糜多由五志过及、进食辛辣厚味等所致;其主症为舌边尖溃疡,色红灼痛,伴有心烦眠差,尿短黄赤,舌尖赤,苔薄黄,脉浮细数。治法为清心泻火,导热下行;选方:导赤散加减。组方:金银花18g,连翘18g,淡竹叶10g,木通10g,生地18g,玄参15g,麦冬18g,葛根18g,甘草6g等。

2.1.2胃火炽盛证

此类口糜多因素体阳盛或平素嗜食辛辣肥腻,化热生火,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等所致。症见溃疡多在唇、龈、颊内、口角等处,疮面红肿热痛,伴有口气臭秽,渴喜冷饮,消谷善饥,牙龈肿痛,齿衄口臭,舌红苔黄,脉滑数;治法为清胃泻热,护膜止痛;方选泻心汤合清胃散加减。组方:大黄6g,黄连10g,黄芩15g,当归15g,白芍18g,生地18g,牡丹皮10g,升麻6g,蝉蜕12g,甘草6g等;如病情日久,寒热虚实夹杂并伴见上腹部胀满,可用半夏泻心汤合导赤散加减。组方:法半夏8g,黄芩15g,黄连10g,太子参30g,淡竹叶10g,木通10g,生地18g,连翘18g,薏苡仁30g,板蓝根18g,甘草6g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半夏泻心汤具有促进粘膜细胞再生修复的作用1]

2.1.3脾虚湿困证

此类患者临床最为常见。多表现为溃疡大而深,愈合缓慢,腹胀,口粘不渴,面色萎黄,肢体困乏,大便粘滞或不畅,小便正常。舌淡嫩有齿痕,苔白或滑腻,脉濡或缓。治法为健脾祛湿;选方:甘露饮加减。组方:生地18g,熟地15g,黄芩15g,枇杷叶18g,枳壳15g,石斛15g,茵陈30g,太子参30g,白术18g,茯苓18g,甘草6g等。

2.1.4脾湿蕴热

此类患者,多表现为口舌生疮,反复发作,周边隆起不明显,红晕淡,口苦而黏,胃脘痞满或胀痛,大便溏而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细弦。治法:清利湿热;选方:藿朴夏苓汤加减;组方:藿香10g,厚朴12g,法半夏8g,土茯苓18g,猪苓15g,薏苡仁30g,通草10g,竹叶10g,滑石30g,泽泻10g,车前子18g等。

2.2 虚证口糜

2.2.1阴虚火旺证

本类患者多由久病伤肾,或禀赋不足,房事过度,或过服温燥伤阴之品所致。其特点为口疮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溃疡多为黄白色,周围淡红,心烦失眠,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沉细数。治法为滋阴清火;选方:知柏地黄丸或玉女煎加减。组方:知母10g,黄柏10g,生地18g,山茱萸15g,山药18g,茯苓18g,泽泻10g,牡丹皮10g,黄连10g,黄芩15g,白芍30g,甘草6g等。

2.2.2脾肾阳虚证

本类患者多由久病、久泻或水邪久停,或误投寒凉之剂等所导致,出现脾肾两脏阳虚,虚阳上泛。症见口疮色白量少,久不愈合,溃疡表面凹陷平塌,表面及周围黏膜颜色淡红或灰白,腹痛喜暖喜按,大便清冷或完谷不化,两足冰凉,舌淡有齿痕,脉大而无力。治法为温中和阳,补益脾肾;选方:附子理中汤加减;组方:炮附片8g,太子参30g,白术18g,干姜10g,黄芩15g,黄连10g,甘草6g。

3典型案例

谭某,女,23岁,2015年11月13日初诊。自诉1月前因进食辛辣之品后出现大便干结,口腔散在溃疡,自行在外购买“含漱液”外用,效果不显。现症:口腔颊黏膜处有一溃疡,黄豆大小,疼痛难忍,伴口唇干燥,大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滑。诊断为口糜,证属胃火炽盛,治宜清胃泻火,予清胃散加减,处方:枇杷叶18g,大黄6g,黄连10g,黄芩15g,当归15g,白芍18g,生地18g,牡丹皮10g,升麻6g,蝉蜕12g,天花粉18g,甘草6g。6剂,每日1剂,水煎服。口疮告愈。

参考文献

1]李惠林,杜雨茂,吴禹鼎,等.半夏泻心汤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防治作用的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7,10(3):11.

                                                       (杨英姿,廖成荣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