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为心液,是人体阳气蒸化阴液从腠理发泄于外。即如《素问·阴阳别论》所说:“阳加于阴,谓之汗”。正常人体为了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在卫气的作用下,通过皮毛腠理开泄,而常有汗出。但一般不被人们觉察,只有当气候炎热或剧烈活动之后,机体为了保持阴阳平衡,才会有明显的汗出现象。正常汗液可以泌浊外泄,发散多余阳热使人体营卫和谐,保持阴阳相对平衡。可见正常汗液是一种生理现象。
一、汗出异常的发病机理
温病过程中,由于邪正相争,人体机能失调,而常有汗出异常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无汗、时有汗出、大汗和战汗等。分析病机不外如下几方面:①卫气被郁、腠理闭塞;②阴津耗损,无源作汗;③里热蒸腾、腠理开泄;④气脱阳衰阴津外亡;⑤邪正剧争,驱邪外出。汗出异常在津液耗损的观测上有重要意义,正如张虚谷说“测汗者,测之以审津液之存亡,气机之通塞出也”。
二、汗出异常的鉴别诊断
无汗:指机体在病理的情况下,未见汗出。可见于温病初起、邪束于表、卫气被郁、腠理闭塞。伴有发热恶寒的卫分证——若其邪热入营,热邪消烁营阴,津液受劫,使作汗之源枯竭不能作汗;伴见灼热烦躁而无汗者,尚有肤干、唇裂、舌绛或动血等症。
少汗或微汗:在温病由卫入气过程中,卫分症未罢,仍有恶寒的表现,发热逐渐增高,邪正相争渐剧,热返腠理,此时少有汗出。汗出之后,热稍退而未尽,继而热势又高。在温病后期余邪未尽,服用调理药后使余邪随微汗而解。
大汗:身出大汗而同时高热烦渴的,为气分热邪亢炽,蒸腾外出,迫津外泄,是邪正剧争的表现。
汗出淋漓,分为下列两种情况。
1.亡阴之汗:骤然大汗、淋漓不止、伴见口干、舌红、脉数大、神志恍惚者,是亡阴脱变之象。此乃阴不维阳、阳气外露。表现为肤热,汗也是热的,故称脱热汗出。
2.亡阳之汗出:汗出为冷汗淋漓,伴有四肢厥冷,神志衰微,表情淡漠,烦躁不安,面色苍白,二便遗泄,舌质淡,脉伏匿,难以触之,汗出如油。以上二汗之别:徐灵胎曾作如下概括:“亡阴之汗,身畏热,手足温,肌热汗亦热而味咸,口渴喜凉饮,气粗,脉洪实,此其验也”,“亡阳之汗,身反恶寒,手足冷,肌凉汗冷,而味淡微黏,口不渴而喜热饮,气微,脉浮数而空,此其验也”。
时有汗出:在温病中若湿热偏重,湿热郁蒸,时而汗出,汗出热减,继而复热,但热不为汗所退尽。兼伴有身热不畅、胸痞呕恶,苔腻,脉象濡滑或者濡数,这种汗出具有黏腻不清的特点。吴鞠通曰:“今继而复热者,乃湿热相蒸之汗,湿属阴邪,其气留连,不能因汗而退,故继而复热。”温病的恢复期,常是气阴亏损,出现时而汗出,这种汗出用药调理即可治愈。
头汗:指头部出汗,此见于温病中气分证阶段或中焦证阶段。温邪入里化热,湿热熏蒸,不达四肢,而循经上越,故头面汗出。常兼见发热恶寒,身目发黄,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象濡数等症。胃热亢盛的头面汗出,兼见面赤气粗,但是四肢也有汗出,以资鉴别。
战汗:指患者在感受温邪之后,突然全身战栗,继之全身出汗,谓之战汗。此多见于邪留气分阶段,邪正相搏,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
战汗之先兆:患者在发作前突然脉单伏或双伏,四肢厥冷,爪甲青紫。魏柳洲曰:“脉象突然双伏或单伏,而四肢厥冷或爪甲青紫,欲战汗也,宜熟记之”。
战汗的转归:①正胜邪却,邪随汗出,热退身凉,脉象平静而病渐向愈。②正败邪陷,战栗而汗出不多或者战汗之后,身热不退、烦躁不安、脉疾不平,此属正气虚惫,不能鼓邪外出。为邪热内陷的征象,其病多较严重,须防变端。《内经》称这种病为阴阳交,“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急,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处理战汗之原则:叶天士云:“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及“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若正败邪陷,元气将脱,要益气固脱,用独参汤。戴麟郊《瘟疫明辨》有云:“大抵战汗之脉,以浮为佳,邪出于表也,虚散微濡应有变,煎独参汤以待之,以防其脱也,贫者米饮聊代之”。
三、结语
温病过程中汗出异常是一个常见症状,临床上通过对这些不同汗出的分析和比较,来辨别病变的性质,这也是温病辨证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汗出异常是人体内在卫气营血,脏腑器官病理变化的外在表现。一般不同的致病因素和病理变化必然会导致不同的汗出表现,但同一汗出也有由不同的病因病机引起,而同一病因病机也可出现不同的汗出异常。因此,认真鉴别汗出异常的异同,结合汗出时的全身情况以及其他症状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对于临床辨证,正确分析病因病机,明确证候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是我写此文的目的,不当之处请同道斧正。
(杨廉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