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男,47岁。
2015年11月16日初诊。
既往有“支气管扩张”病史。6天前曾因发热、头痛在个体诊所输入青霉素钠每天800万 U,共3天,热退后开始出现咳嗽无痰,偶有少许暗红色血液,咽干口燥,活动后气喘,胸痞胀,手足心热,大便秘结,小便正常。舌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肺肾阴虚,肺气上逆
治法:滋补肾阴,润肺止咳。
主方:生脉散合百合固金汤。
太子参30g,麦冬18g,五味子8g,百合30g,生地黄18g,白芍药18g,玄参18g,桔梗15g,枳壳12g,当归15g,知母12g,白及10g,山楂18g,火麻仁30g,杏仁15g,甘草6g。5剂,水煎服。
2015年11月22日二诊:诉未在出现咳血,咳嗽次数较前减少,仍觉咽干口燥,活动后气喘胸闷,手足心热,大小便正常。舌红少苔,脉细数。继用百合固金汤治疗。
太子参30g,百合20g,百部18g,紫菀18g,生地黄18g,麦冬18g,白芍药18g,玄参18g,桔梗15g,枳壳12g,当归15g,知母12g,山楂18g,杏仁15g,甘草6g。5剂,水煎服。
2015年11月28日三诊:诉不欲进食,咳嗽次数减少,咽干口燥减轻,余症同前。患者要求丸剂方便口服。改为百合固金汤和六君子汤。
北沙参100g,百合60g,生地60g,麦冬60g,浙贝母80g,白术60g,茯苓50g,杏仁60g,阿胶60g,玄参50g,当归30g,陈皮30g,桔梗30g,鱼腥草150g,白芍60g,半夏30g,黄芩50g,百部80g,白芨60g,夏枯草200g。为水丸,每服6克,每日3次口服。
按语:患者既往有“支气管扩张”病史,病久肺阴亏损,而金水相生,久则伤肾,肾阴不足,肾阴不足更加导致肺阴不足,从而导致肺肾阴虚。结合本案例,患者一诊时主症,辨证为肺肾阴虚,虚火上炎,故选用生脉散合百合固金汤治疗。二诊时患者症状缓解,继续予以前方加减。脾胃为后天之本,久病必须顾护脾胃,故三诊时以百合固金汤和六君子汤加减丸剂缓图。
邪毒滞留不清而为病。故以健脾益肺,驱邪通窍法治疗;选用苍耳子散合玉屏风散。方中黄芪、白术、防风、茯苓、薏苡仁等健脾益肺,使脾能运化,升清降浊,肺能清肃,祛邪外出;鱼腥草、败酱草、连翘、桔梗解毒排毒;桑白皮、黄芩、浙贝母清肺肃肺;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石菖蒲、藿香宣通鼻窍;金银花、丹皮、丝瓜络活血通络,使邪外泄而不滞留。本方意在扶正祛邪,邪泄而窍自通。临床上正虚邪实之证,必须扶助正气,托毒外出,需用托里透脓之药,方能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