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男,55岁,干部。
2010年8月11日初诊。
患者诉既往有“慢性鼻炎”,经多方治疗,症状控制不理想。近3月鼻部症状反复出现。刻诊:鼻塞,流脓涕,伴有臭气,时头昏,面色微黄,肢困乏力,怕风多汗,纳差,便溏。舌淡胖,苔薄白腻,脉弱。鼻检见鼻内肌膜肿胀,双鼻中道有少量息肉样物,并见黏稠样痂涕积留。
辨证:肺脾两虚,邪滞鼻窍。
治法:健脾益肺,驱邪通窍。
主方:苍耳子散合玉屏风散。
黄芪30g,白术18g,茯苓18g,防风15g,苍耳子9g,辛夷9g,白芷12g,薄荷10g,桔梗15g,桑白皮18g,黄芩15g,浙贝母15g,金银花18g,连翘18g,鱼腥草30g,败酱草18g,藿香10g,佩兰15g,丝瓜络10g,石菖蒲12g,甘草6g,7剂,水煎服。
2010年8月20日二诊:诉药后鼻塞减轻,臭气减轻,头胀痛亦轻,脓涕、汗出均减少,大便正常。苔薄白,脉细弦。继续予以主方苍耳子散合玉屏风散。
黄芪30g,白术18g,防风15g,苍耳子9g,辛夷9g,白芷12g,薄荷10g,桔梗15g,桑白皮18g,黄芩15g,浙贝母15g,连翘18g,鱼腥草30g,藿香10g,佩兰15g,丝瓜络10g,牡丹皮10g,石菖蒲9g,甘草6g,7剂,水煎服。
2010年8月30日三诊:诉鼻通气,流涕明显减少,鼻内臭气已除,头不胀痛。苔薄白,脉细弦。继续予以主方苍耳子散合玉屏风散。
黄芪30g,白术18g,防风15g,苍耳子9g,辛夷9g,白芷12g,薄荷10g,桔梗15g,黄芩15g,浙贝母15g,连翘18g,鱼腥草30g,薏苡仁30g,藿香10g,佩兰15g,丝瓜络10g,牡丹皮10g,石菖蒲9g,甘草6g,7剂,水煎服。
后患者遵三诊方断断续续治疗3个月余,诸症悉除。
按语:本例患者,证属肺脾气虚,脾之运化失健,肺之清肃不力,邪毒滞留不清而为病。故以健脾益肺,驱邪通窍法治疗;选用苍耳子散合玉屏风散。方中黄芪、白术、防风、茯苓、薏苡仁等健脾益肺,使脾能运化,升清降浊,肺能清肃,祛邪外出;鱼腥草、败酱草、连翘、桔梗解毒排毒;桑白皮、黄芩、浙贝母清肺肃肺;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石菖蒲、藿香宣通鼻窍;金银花、丹皮、丝瓜络活血通络,使邪外泄而不滞留。本方意在扶正祛邪,邪泄而窍自通。临床上正虚邪实之证,必须扶助正气,托毒外出,需用托里透脓之药,方能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