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

  地址:重庆市垫江县桂溪街道工农路502号

  急救电话:023-74522999、办公电话:74512338

杨廉方老中医小传
来源: | 作者:djxzyy | 发布时间: 2018-07-18 | 1973 次浏览 | 分享到:

县位于重庆中部,其历史悠久,杰地灵,文化昌达,是书画之乡”和“铜管乐之乡”,素有“牡丹故里”“千年古县”的美称。1944年9月,杨方出生于江县一个普通的中医世家从小耳濡目染,闻众多医学名家的事迹,感受到无数患者身染疾病的痛苦,从而萌生出一个愿望:一定要继承父辈的医业,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运用祖国医学,为更多的病人解决痛苦,为中医事业做出微薄的贡献。

从初中开始,他在寒暑假就随父亲杨臣煊老中医学习《伤寒论》《黄帝内经》《温病条辨》《濒湖脉学》等中医经典。

立志是成功的大门,杨廉方怀着济世惠众之志,刻苦学习医学知识。每当凌晨和夜静的时候,他书桌上的灯总是准时拨亮。他说:“这时学习,一是因为头脑清爽、效力最高;二是没有白天喧杂的干扰。”就这样,他不论寒暑阴晴,每天早晚坚持学习四五个小时,从未间断过。他不仅仅是读书,而且还对所读之书认真思考,深入领会,一丝不苟取其精华,其糟粕,丝毫不马虎。

经过几年的寒窗灯火,在1962年10月高中毕业后,他经垫江县卫生局考核合格,分配到垫江县桂溪镇卫生院工作,跟随老中医付绍书一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

他在工作期间,不耻下问,广泛收集民间有效疗法,随闻随记;交往医界同仁,总是虚怀若谷,善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从不存门户之见。他经常说:“学问学问,不但要勤学,而且要好问。只学不问,无以启思;只问不学,无以明理。要有‘每事问’的精神,才能在学识上有所进益。”

杨廉方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1979年,经“四川省中医药人员选拔委员会”考试,考核合格,录取为中医师,后调往垫江县中医院工作。当时中医院的条件还很艰苦,可他坚持了下来,这一坚持就是几十年,一直工作至今。

1979年6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81年9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成都中医药大学进行理论进修。在进修期间,他以超越常人的毅力刻苦学习。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勤”“恒”“严”“用”。“勤”就是勤奋学习,不耻下问。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人之长补己之短。“恒”就是坚持不懈。他认为,中医理论深奥,没有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毅力和活到老、学到老的恒心,是不易掌握和领会的。“严”就是严谨,他认为学习态度严谨与否,不仅是科学态度问题,而且是重要的方法问题。好读书,必求甚解,见重点则做好笔记,加深记忆;有疑问,则反复查证,务求明辨。“用”就是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如果只学不用,读书虽多,亦不过是埋在废纸堆中,纵然发为议论,多是章字之学,做古人的注脚而已。正因为具备了这种精神,所以他的各科成绩在同级中都是最优秀的,毕业时,校方和导师都希望他留在成都工作,可他放弃了这个机会,毅然回到了垫江。这期间发生了一个故事——

当得知杨廉方决意要回垫江时,他的导师把杨廉方请到自己的家里,做最后一次挽留。他真诚地对杨廉方说:“我劝你留下,不是出于师生的友情,而是出于对你未来事业的考虑。在成都有先进的设备和良好的条件,你将会在人类医学事业上更有所作为。”导师期待的目光,使杨廉方回想起在学校期间导师对自己的帮助和支持,一种感激之情油然而生。但他深深地向导师鞠了一躬说:“我离开妻子、孩子很长时间了,我十分想念他们。”杨廉方知道,用这个理由来向导师说明急于回家乡的心情,对方不好拒绝,可是他导师却说:“如果你能留下,我就把你的妻子和孩子接来。我可以安排你妻子在成都工作。”面对导师的诚意,杨廉方只好说出自己的真实思想:“我是为垫江的医学事业而到成都学习的,我的根在垫江,我的事业也在垫江。我们的医疗条件暂时是比较落后的,但正因为落后,才需要我们去改变,去创造啊。”导师被他一片真挚的爱家乡之情所感动。他感叹地说:“你是非常出色的人才,当初如果我不接受你,那将是我一生最大的错误。你回到垫江后,遇到什么困难,尽管来信,我将全力帮助。由此可以看出杨廉方热爱家乡、追求事业的精神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执着!

从此,他扎根在垫江县中医院,一直致力于临床和教学工作。

1982年——1985年兼任垫江卫生干部学校、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温病学、中医古典医著等学科理论教员。

1987年7月晋升为主治医师。

1995年晋升为副主任中医师。

1988——1991年任垫江县中医院院长。

1988年——2001年任垫江县中医院党支部书记。

他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刻苦的学习。于2003年10月光荣的晋升为主任中医师

杨廉方毕生有三爱:爱病人、爱事业、爱学生

他非常重视人才培育,在教学中他思维敏捷,逻辑严密,善于以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案例,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启发和诱导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杨廉方说,靠前人的基础,靠周围人的帮助,最后靠年轻人的努力,这是历史进步的规律。他常跟自己的学生说:“第一,你们要不想超过我,那就叫没出息;第二,要想超过我也要费点力气,这几十年,我天天不休息,天天在看书;第三,学海无涯,强调尊师重道,戒骄戒躁。”在临证工作中,他平易近人,教授学生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易于接受,深受学生爱戴。他先后为乡镇卫生院培养骨干人才200余人,后又带教成都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部分本科及研究生,可谓仁心育桃李,硕果满天下。为了更好地发扬中医中药学,杨廉方多年来孜孜不倦地致力于中医中药的研究。杨廉方中医基础理论扎实,精通中医经典,能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工作中的疑难问题,指导全县及中医院中医业务,培养中医人才,特别是在中医内、妇、儿科及肝胆、疑难病症方面颇有建树。他认为人身气血贵在通调,血脉流通则病不得生,如不能使其通畅自如,郁瘀之证因之而起。在治疗上,善用经方“四逆散”。据方中四药调畅气机之性能,对肝郁气滞、肝脾失调引起的胁痛、胆石症、肠痈、癫痫、水肿、腰痛、不寐、湿阻等多种疾病而致的气机不畅,用此方加减屡获捷效。又认为女子以血为本,以气为用,故在妇科上仍用四逆散调畅气机;如青年期合“寿胎丸”调肝肾,中年期合“异功散”调肝脾,老年期合“六味地黄丸”“异功散”调脾肾等治疗月经病、带下、乳癖、崩漏、阴挺等多种妇科病也多获良效。对幼儿则认为肝常有余,常克脾土,心火为热,常刑肺金,以致肺脾两脏病证较多,治疗中仍用“四逆散”合“五味异功散”调肝健脾,以生金抑木;如有外邪则加宣肺药,有食滞则加消导药,据症灵活运用后每获显效。历年来年门诊量1.3万人次以上,最高达2.5万次。其高超医术深受业界好评。

杨廉方有高人贤士古朴之风,医术精湛更志存高远,学识渊博却淡泊通达,为人谦虚低调,柳淡风清,从不在人前显露自己的成绩。远避尘嚣,绝交世俗,潜心专注于医疗病患、培育后学、研读资料、撰写论著,他把精力都贡献给了中医事业。

杨廉方对病人也是尽心尽责,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常站在病人的角度为病人着想,受到广大患者的爱戴和尊重,先后收到病人感谢信、锦旗数十件。

坚实的理论功底,精湛的诊疗技术,优异的教学成效,丰硕的科研成果,高尚的行医品德,可敬的师表风范,这一切,都源自于他对医学事业一片赤诚之心。他的工作业绩,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褒奖。

2001年获国务院政府颁发的特殊津贴待遇。

2003年3月被重庆市人事局,卫生局(中医管理局)评为“重庆市名中医”。

2012年7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2014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指导专家。

此外,他还多次被评为重庆市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等。其先进事迹被多家县内外报刊媒体以显著篇幅进行专题报道。面对这一切,他很平静地说:“平凡的岗位上,做平凡的工作;平凡的生活中,做平凡的人。无愧于社会,无愧于人民,是我一生中的最大愿望。”这就是杨廉方老中医,一个为人民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学者的心声。

“淡泊世俗因攻读,撰写文章为买书;风尘仆仆缘何事,昂首高峰向晚攀!”这副对联,是对杨廉方事业成功的诠释和高尚人格的写照,将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中医中药研究的后来者,为国家中医中药防治事业的发展而披荆斩棘、传承薪火、勇攀高峰。 

               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副主任医师  杨英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