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某,女,50岁,患者有肝硬化病史3年余,2000年底觉腹胀甚,西医诊断为肝硬化腹水,2次住院,先用利水药,继则放腹水加输白蛋白进行治疗,病情有所好转。于2001年8月到我科门诊求治:症见患者胁肋部疼痛,腹大如箕,脐眼突出,身体消瘦,面色黑,纳差,头、颈、胸、臂等处蜘蛛痔,便秘,尿少而赤,舌质淡胖,舌苔黄腻,脉沉弦。B超示,肝回声增粗,脾大,有腹水,门静脉高压。实验室检测:ALT138u//L,AST147u/L,AST/ALT 1.065,A20g/L,G34g/L,A/G 1/1.7,GGT121g/L,此系脾阳虚衰,水湿困聚于中,隧络阻塞而成,治宜调肝健脾,温阳利水,活血化瘀,攻补兼施,标本同治。处方:柴胡18g、白芍18g、枳壳15g、太子参30g、白术18g、茯苓30g、鳖甲(先煎)20g、佛手18g、大腹皮18g、丹参18g、泽泻15g、甘草6g,服药8剂,小便量明显增多,全身症状好转,腹胀顿松,腹水渐退,知饥能食,再服7剂,大小便正常,腹水消失,诸症好转,在原方基础上去大腹皮、泽泻,加板蓝根18g、黄芪30g,云苓减至18g,守方连续服40剂后,全身症状基本消失,精神面貌佳,B超示未见明显异常,肝功复查各项指标正常,嘱其再服20剂,以巩固疗效,至今情况良好。
按:此例肝硬化腹水系脾阳虚惫,中气内衰,这是病理的一方面,而瘀热壅结与水湿互阻,为病理的另一方面,杨廉方教授综合体与病的相反病理,采用调肝健脾,大补元气与温阳通泄,活血化瘀共用,将太子参、黄芪、白术、柴胡、白芍与鳖甲、佛手、丹参、大腹皮、茯苓配伍,补泻兼施,标本同治,取效卓著,这是取仲景寒热补泻并用之法治现代错杂之病,古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