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竹1 ,廖佳敏1 指导:廖成荣2
(1、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重庆 401331;2、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杨廉方传承工作室,重庆 垫江 408300)
廖成荣是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杨廉方传承工作室秘书,《中国民间疗法》杂志中青年编委,师从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杨廉方主任中医师、陕西中医名家马居里、高新彦教授等。策划并担任丛书主编编写《常见病医方·医案·医论系列丛书》、副主编《杨廉方临证传薪录》等多部著作;在运用中医药诊疗内外妇科疾病方面,疗效显著。现择取廖成荣运用经方治疗肠梗阻典型案例一则,分享同道。
汪某,男,40岁,工人,重庆市长寿区人。因“腹胀、腹痛伴肛门停止排气排便1天”于2017年1月1日入院。既往史提示3月前曾行胃大部切除术。入院查体见腹部膨隆,全腹散压痛,左下腹疼痛明显,肠鸣音活跃,可闻及高调肠鸣音。辅助检查:腹部平片提示可见明显液气平面。西医诊断为肠梗阻,给予禁食、护胃、灌肠、维持电解质平衡等保守治疗4天,自觉症状无明显好转,家属要求中药介入治疗。刻诊:患者面色不华,精神欠佳,腹痛膨隆拒按,胀满难以忍受,口干、口苦,呃逆,无呕吐,无大便及排矢气,小便短赤,夜间休息差,自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中医诊断:痞满。辨证:胃肠湿热,壅滞气机,湿热胶着。治法:清热利湿,行气通腑。主方:大柴胡汤合厚朴七物汤。处方:柴胡24g,黄芩15g,太子参40g,白术30g,法半夏8g,大黄6g,枳实15g,厚朴20g,白芍18g,当归15g,藿香10g,黄连6g,甘草6g。2剂,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三次服用。
2017年1月8日二诊:患者自诉服中药后当晚就排少许硬结大便3-5枚,如羊屎状,顿时自觉腹部胀满及压痛减轻许多,仍口干口苦,无呃逆、发热,小便黄,舌质淡红,苔白,脉弦。继续予以上方合三根汤治疗。处方:柴胡18g,黄芩15g,太子参30g,白术18g,法半夏8g,枳实15g,厚朴20g,白芍18g,当归15g,葛根18g,芦根18g,白茅根30g,甘草6g。3剂,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三次服用。
2017年1月12日三诊:诉因症状明显缓解,于2天前办理出院,现偶有腹胀,每日解大便2-3次,先为硬结大便,后为稀便,偶有咳嗽,舌淡红,苔薄黄腻,脉弦数。考虑肝郁脾虚胃弱,调整治法为疏肝健脾,选用主方四君子汤合小柴胡汤治疗。处方:太子参30g,白术30g,茯苓18g,柴胡18g,黄芩15g,法半夏8g,枳壳15g,白芍18g,白前15g,厚朴15g,前胡15g,甘草6g。3剂,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2017年1月16日四诊:自诉服药后腹部仍稍感胀痛,进食后明显,大便仍先干后稀,舌淡红,苔薄黄腻,脉弦细。考虑气机不畅,脾虚失运,前方加紫苏梗15g,延胡索15g。3剂,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2017年1月16日五诊:患者诉纳食正常,腹胀消失,大便正常,舌质淡,苔白腻,脉弦细。再次要求中药调理。治法予以疏肝健脾和胃,选用主方四君子汤合四逆散治疗。处方:太子参30g,白术18g,茯苓18g,柴胡18g,白芍18g,枳壳12g,木香6g,砂仁5g,元胡15g,苏梗15g,桔梗15g,藿香10g,黄连10g,甘草6g。3剂,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同时嘱清淡饮食,禁止暴饮暴食。
4月后随访,患者病情稳定,未再复发。
按语:任何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统称为肠梗阻,其发病率高、病因复杂、病情重,临床复杂多变,本病可引起一系列全身性病理改变,严重时可危及生命[1]。西医治疗方法主要为胃肠减压(口服或胃肠道灌注植物油、灌肠)、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甚至需要手术治疗。
本例患者,3月前曾行胃大部切除术,正气尚虚弱,又因湿热壅结于肠腑,气滞阻滞其中,故腹痛膨隆拒按,胀满难以忍受;气机失调,肝疏泄失常,胃气上逆,故口苦,呃逆,湿热下行,故小便短赤;外感郁肺,故发热。《金匮要略》载“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五汤主之”。《伤寒论》103条载“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故选用大柴胡汤合厚朴七物汤治疗,同时加用大剂量白术健脾润肠,当归养血润肠,厚朴下气除满,藿香、黄连醒脾燥湿。二诊时患者腹部胀满及压痛均减轻,但是仍口干口苦,小便黄,虽无发热,但是考虑到津液损失,故合用三根汤生津养液。三、四诊时患者腹胀,先硬后稀,偶有咳嗽,为典型肝脾不和表现,故选用四君子汤健脾,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同时加白前、前胡止咳,紫苏梗、延胡索宽中理气。五诊时患者症状消失,结合患者实际出发,以疏肝健脾和胃为法,选用主方四君子汤合四逆散治疗而收功。整个治疗过程,廖成荣详细了解病因,抓住病机关键,准确辨证施治,多方调护,虚实兼顾,使正胜邪去,疗效满意。
参考文献
[1]陈孝平,汪建平.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