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

  地址:重庆市垫江县桂溪街道工农路502号

  急救电话:023-74522999、办公电话:74512338

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成就和特点
来源: | 作者:djxzyy | 发布时间: 2015-12-25 | 21859 次浏览 | 分享到:

祖国医学在金元时期出现了医学流派,其中著名的有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各自著书立说,自成家法,对祖国医学理论展开了激烈讨论,被后世称为“金元四大家”;从而推动了我国医学的发展,对邻国医学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杨廉方教授就他们的学术成就,学术观点主张结合临床实践形成了自己的看法。

一 金元四大家各自的学术主张及论点

1   刘完素 (1110-1200)字守真,金代(今河北省河间县)人,自号通玄处士,人称河间先生。25岁开始研究《素问》至60岁从未间断,拒绝了金朝招聘,不愿为官,行医于民间,其主要著作有《内经运气要旨论》、《宣明论》、《三消论》、《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金朝时期,在我国北方,金和蒙古的统治者不断地进行掠夺战争,人民颠沛流离,热性病流行,诸医只知搬用《伤寒论》中的辛热剂,疗效不佳。刘氏认为:“五运六气有所更,世态居民有所变,此一刻,彼一时。”提出火热致病的理论,以“火热论”著称。“火热是人生命之本,潜则无恙,亢则为害,亢为元气之贼”,确立“六气皆从火化”的论点,倡用凉药,使用寒凉药有独特的研究,因此后人称他为“寒凉派”。他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特别注意辨证施治,例如在辨别喘证有寒有热异常精辟。在各疾病中,无不随证候寒热而选用方剂,治疗中风既用白虎续命汤(石膏、知母、甘草),又用附子续命汤(附子、干姜、甘草);破伤风既用大芎黄汤(川芎、羌活、黄芩、大黄),又用雄黄散(雄黄、防风、草乌);疟疾既用白芷汤(白芷、石膏、知母),也用菖术汤(菖术、草乌、杏仁)。由此说明刘氏善用寒凉,并不是纯粹的寒凉派,其代表方剂有“防风通圣散”、“双解散”。

2 张从正 (1156-1228)字子和,号戴人,金代睢洲考城(今河南省兰考县)人。拜刘完素为师,主要著作有《儒门事亲》。当时医学界对扶正与驱邪两者的关系,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一派认为扶正即所以祛邪,另一派认为驱邪即所以扶正。他根据驱邪即所以扶正的观点,提出“攻病三法”,反对扶正即所以祛邪的观点。他又认为:“病非人身素有之,或由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一经致病则应设法祛之于体外。其具体方法则以《伤寒论》的汗、吐、下三法为原则,凡风寒之邪所发的疾病,在皮肤和腠理之间的可用汗法;风痰宿食,在胸膈、上脘的可用吐法;寒湿痼冷或热客下焦等在下疾病可用下法。他的汗、吐、下三法运用非常广泛,在他所著的《儒门事亲》中提到:“凡能引起吐涎、嚏气、流泪等都属吐法;灸、蒸、熏、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等解表方法都是汗法;能催吐下乳、破积逐水、破经下气的都是下法。后人称他为“攻下派”。其主要论点是“六门三法”(六门即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分证)。然而在三法中则是实则应攻,虚则用补,有邪应当先攻邪,邪去则正自复,攻邪应因势利导,就其近而驱之;养生当用食补,治病当用药攻,药不宜久服,中病即止的观点。其常用的方剂:麻黄汤、大小青龙汤、三承气汤、瓜蒂散等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取得较好的效果。

3 李杲 (1180-1251)字明之,晚年字号东垣老人,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20岁时,其母死于庸医,因而立志学医,从师于张元素,他除了研究《内经》《难经》以外,对处方用药很有研究,其主要著作有《内外伤辩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李氏创内伤学说,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认为:“元气乃人身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脾胃元气既伤,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也” ,脾胃乃人身元气之本,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强调了脾之气的升降;他说:“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补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已而下输膀胱,行秋气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也”。李氏还把《内经》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理论进一步运用到内伤病方面,提出火与元气不相立,此盛彼衰。“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相火也,起于下焦,其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在治疗上不用寒凉,直接温火特别重视开发脾胃之阳气以抑火,提出“甘温除热”善用升麻、柴胡等升提药物,因此后人称他为“补土派”,其代表方剂有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

4 朱震亨 (1281-1358)字彦修,号丹溪,后人称他丹溪翁,桑洲义乌(今浙江省义乌县人),承刘完素余绪。主要著作有《格致馀论》、《金匮钩玄》、《局方发挥》、《伤寒辩疑》、《本草衍义补遗》、《外科精要》等诸书。在学术上着重强调保养阴分的重要性,提倡节欲,倡“相火论”及“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丹溪“相火论”继承河间的“火热论”,东垣“阴火”学说,认为“人生之火有二,一为君火、二为相火,君火为心火、相火在肝肾,膀胱、三焦、心包,胆亦有相火”,“相火亢乎动、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相火动而中节、是生生不息之运动,心火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相火妄动则阴精自走”。“阴虚则病,阴绝则死”进一步完善了内生火热的理论。以“天为阳,地为阴,而天大地小,日为阳月为阴,而日常圆,月常缺”这种比类取象的方法说明人体阴阳气血有余不足。同时他指出:“人体之阴精迟成而早衰,人之相火易动,相火妄动则阴精泄泻”,“阴易乏,阳易动;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会,亦暗流疏泄”等情欲伤阴的机理。因此在治疗方面主张滋阴降火,反对《局方》善用燥烈温补之品,被后人称为“养阴派”,其代表方剂为越鞠丸、大补阴丸、琼玉膏。

二 金元四大家对医学的贡献

金元四大家的学术观点及其理论依据几乎都没有离开《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的理论体系,但他们又不拘泥于“古方”,勇于开拓创新,演变成各种派别,自成体系。

刘完素则不尊仲景之法,通过自己的实践把使用寒凉药物的经验,提高到理论上来,从而矫正了众医家习用温燥药的习气,提出辛凉解表,泻热阳阴,不但能医病,而且能医医,做到理论联系实践,研究和发展了《内经》理论,在实践中进一步创立了“寒治热”的治疗法则,自制双解、通圣辛凉之剂,为后世温病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张从正则继承了刘完素的学术思想,用药偏于寒凉,对病因病理、病症、诊断、治法有较新的认识,他认为外邪是病之因,提出“攻病三法”。治法应以祛邪为主,扩大了《伤寒论》中关于汗、吐、下三法的运用范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滥用补法的现象具有针砭作用。

李杲继承了张元素的医学理论和经验,理论联系实际,不拘泥于“古方”提出的“内经学说”,对内伤疾病有独特的见解,着重阐明脾胃在生理病理上的意义,强调开发脾胃之气的重要性,但他忽视了脾胃之阴,在治疗上惯用甘温除热助阳药物,对脾胃之阴照顾不够;清代叶天士才提出了养胃阴的见解,使脾胃内伤的处理得以完善。

朱丹溪在学术上则是承河间余绪,不满足于现状,深入研究刘、张、李三家学说,吸收诸家之长,融合自己的见解,并有所发展,创立“相火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术观点,强调情欲伤阴及养生措施,为后世养阴学派奠定了基础,使脾胃内伤得以完善。

金元四大家不仅对我国医学界做出了贡献,而且对邻国医学也产生了影响,早在十五世纪末,金元四大家的学说就传入日本,在日本有专门尊李杲、朱丹溪的学派出现。目前我们总结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思想,继承他们的独到见解,吸取精华,去其糟粕, 要“师古方,裁新方”,起承先启后的作用,使他们更好的为医疗实践服务。

                                      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  杨廉方

本文刊载于《江苏中医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