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在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骨伤科四病区,患者刘先生(化名)正向陈彪医生咨询术后用药,21日是刘先生断指再植第二次手术术后的第一天,“当时出事的时候都以为完了,没想到在垫江中医院,找到骨伤科陈医生,在他们科室当时做了十几个小时手术,现在右手基本保住了,后面不会影响使用。”
2013年,研究生毕业的陈彪放弃了进入大城市、大医院发展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来到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从无到有,开创了手足显微外科,现在正任骨伤科四病区副主任、主治医师。见到陈彪的第一眼,腼腆亲和,笑起来弯弯的眼睛,然而当他挽起裤脚,露出右腿的假肢说道:“我是医生,也是患者。”
“我是医生,也是患者”
1993年,7岁的陈彪发生了一场意外,当时医疗条件有限,外伤感染未得到及时治疗,致右胫骨远端形成骨髓炎,并骨缺损,逐渐发生右小腿短缩畸形,从此落下残疾,行走障碍。从小备受肢体残疾折磨,小小年纪,梦想的种子开始发芽。他立志成为医生,希望能医治好自己并帮助更多和他一样需要救治的人。
2006年,陈彪走出了垫江县白家镇的小村庄,以优异成绩考入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7年制本硕连读(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阶段选择研究方向时,他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手外科这个技术精度高、工作强度大的“冷门”专业进行深造。“我学医,其实一开始就是想把自己的腿治好,同时也不想让更多人留下跟我一样的遗憾。”陈彪说。
据了解,断肢(指)离体后最佳手术时间为6—8小时内,而断肢(指)再植需要在显微镜下将断掉的血管、神经接上,所以手术对时间和精密度要求高、耗时长,非常考验执业医生技术和体力。部分伤者损伤严重,一场手术常常需要数个小时去精细修复。
虽然身体残疾,但在面对高强度的工作,他从不搞特殊化,即使患肢磨破皮发炎导致高烧也从不叫苦叫累,一直冲在诊疗一线。为了及时救治伤者,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全年无休、24小时随叫随到是常态,深夜返回医院急诊手术更是家常便饭,甚至由于长时间站立工作,2015年,陈彪骨延长手术失败,不得不进行截肢手术。成为医生的他,最终也没有医治好自己,虽然遗憾,但毫不气馁,他说:“能救治好别人,我的努力也没有白费。”
从无到有,开创手足显微外科
2013年毕业时,陈彪专业技术扎实,已经能够独立完成断肢(指)再植手术。本来有很多进入大城市大医院工作的机会,但他回到了垫江,毅然投身家乡医疗事业。当时正值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骨科扩建,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创立了手足显微外科,填补了垫江这方面医疗技术的空白。
断指再植绝大部分操作要在显微镜下进行,是个精细的手艺活儿,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操作技术、缜密的思考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一有空余时间,陈彪就积极钻研先进技术知识,勤练手术操作技能,他坚信只要足够努力,就能让技术再上台阶。用陈彪的话说:“外科医生一天不练,手就会生疏,我想把显微技术做得更好,帮助更多的患者。”
2019年下半年,在垫江县中医院领导的支持下,陈彪前往北京积水潭医院进修学习,北京积水潭医院的断指再植技术是行业顶尖的,在那里他如同海绵一样,珍惜每一次手术和专家讲座的机会,努力吸取先进的专业技术知识。即使后来疫情肆虐也没能阻止他学习的脚步,陈彪主动申请多值班、多参与手术。进修归来,将大医院的先进技术带回了县城,得以顺利完成了大量断肢(指)再植、神经肌腱修复、功能重建手术,完成了再植并保肢(指)成功500余例,总成功率在99%左右。
自己淋过雨,总想给别人撑把伞
“尽管我们在手术阶段很努力地与时间赛跑,但这么多年下来,还是会遇见很多伤者、患者因为断肢保存不当,导致断肢坏死,不具备手术条件,最后无法实现断肢再植的情况。”陈彪介绍说,因为“断肢”伤害往往突发性强,伤者和家属可能往往因为慌乱、常识不足等原因,没有正确保存断肢,甚至还出现过伤者来到医院,断肢还遗留在受伤现场的情况。
为了让更多群众了解“断肢再植”,陈彪不顾自己腿脚不便,和同事们深入乡镇卫生院、工厂等地开展断肢伤害应急处置宣讲。遇到条件确实比较困难的患者,陈彪在尽心为患者完成手术的同时还与同事自发为患者捐款。
因为深知残疾的苦痛,陈彪积极投身公益,2019年开始积极参与残疾评定工作和职业防护宣传等工作。2022年,他成功加入垫江县残联,担任肢残主席团理事,积极参与残疾人事业各项工作,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热心为残疾人服务,在各项助残活动主动作为,认真宣传残疾救助、残疾预防等知识。多年来,无论工作再忙、评定地点再偏远,他都未曾耽误一次评定,精准完成了886例残疾等级鉴定,其中298人为上门残疾等级鉴定,确保符合评定标准的残疾人朋友及时拿到残疾人证。
自己淋过雨,总想给别人撑把伞。陈彪说:“我只是做了一个普通医生应该做的,我也希望以后自己能尽力做好每一台手术,尽可能多帮助一个我能帮助的人。”